智研咨詢 - 產業(yè)信息門戶

醫(yī)療

2281

0

10

我國科學家揭示光感知調控葡萄糖代謝的神經機制

研究表明,夜間光源過多暴露顯著增加了代謝疾病風險。然而,光調節(jié)代謝的神經機制仍有待研究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發(fā)現(xiàn),光通過視網膜-下丘腦-棕色脂肪組織軸調節(jié)葡萄糖代謝。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(fā)表在《Cell》雜志上。

科學家繪制肺腫瘤免疫微環(huán)境的單細胞空間圖譜

目前,大多數(shù)臨床策略仍依賴于腫瘤亞型的組織病理學分層,而對這些分層亞型中單細胞表型的空間位置信息知之甚少。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團隊繪制了肺腫瘤免疫微環(huán)境的單細胞空間圖譜。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(fā)表在《Nature》雜志上。

科學家利用深度學習模型探究藥物與多組學數(shù)據間的關聯(lián)

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者的藥物反應模式是相對復雜的,可能涉及多個器官和因素,而大部分影響機制仍然是未知的。近年來,表型和多組學篩查可用于揭示疾病特征,并為研究藥物在疾病進展中發(fā)揮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手段。然而,多組學數(shù)據分析面臨著數(shù)據降維、數(shù)據異質性與整合困難等多方面挑戰(zhàn)。

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一種新型聚合物材料或可幫助預防由導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

留置導尿是臨床中非常常見的一項診療技術,但由導尿引起的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(Catheter-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, CAUTI)一直困擾著醫(yī)護人員。

我國科學家揭示中國遺傳性腦小血管病血腦屏障水交換率變化特征

腦小血管病(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, CSVD)是一組因腦小動脈、微動脈、小靜脈、毛細血管病變引起腦內病理、臨床及影像學改變的綜合征,其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為認知障礙、精神情緒異常和步態(tài)異常等。因該病受累人群廣泛,近年來備受重視,但其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明確。

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促進小膠質細胞代謝的新抗體

髓樣細胞觸發(fā)受體2(TREM2)是一種在小膠質細胞中表達的蛋白質,而小膠質細胞是大腦的常駐免疫細胞。TREM2基因突變與阿爾茨海默病(AD)風險增加密切相關。

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小膠質細胞鈣通道可調節(jié)神經性疼痛

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的天然免疫細胞,是神經炎癥的主要介質,神經炎癥是神經性疼痛的基礎。然而,控制小膠質細胞反應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。近期,來自西北大學和多倫多大學附屬兒童醫(yī)院的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一類名為Orai1的鈣通道,可以調節(jié)與神經炎癥和神經性疼痛相關的小膠質細胞的功能。

科學家揭示人三磷酸腺苷依賴的RNA解旋酶A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

人三磷酸腺苷(ATP)依賴的核糖核酸(RNA)解旋酶A(DHX9)是一種多功能核蛋白,廣泛參與RNA的加工、轉錄和翻譯。研究表明,DHX9可以與細胞核中的亞基結合,促進下游促炎細胞因子轉錄,抵抗脫氧核糖核酸(DNA)病毒感染,且多種病毒劫持DHX9以逃避先天免疫系統(tǒng)并促進自我復制。

我國科學家揭示應激顆粒異常是導致腓骨肌萎縮癥2型的關鍵機制

腓骨肌萎縮癥2型(CMT2,也稱為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2型)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周圍神經遺傳病。研究表明,許多引起CMT2的致病蛋白在細胞中的定位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,但卻會導致患者表現(xiàn)出非常相似的臨床癥狀,其共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楚。

科學家揭示原癌基因Cyclin E在腫瘤全基因組倍增中的重要作用

人體絕大多數(shù)細胞為二倍體,同時,機體存在大量細胞周期調控機制以確保細胞在連續(xù)的分裂過程中保持二倍體狀態(tài)。全基因組倍增(Whole Genome Duplication, WGD)是具有組織特異性的常見基因突變模式,即天然二倍體細胞轉變?yōu)榛虿环€(wěn)定的四倍體細胞。

在線咨詢
微信客服
微信掃碼咨詢客服
電話客服

咨詢熱線

400-600-8596
010-60343812
返回頂部
在線咨詢
研究報告
可研報告
專精特新
商業(yè)計劃書
定制服務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