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,我國夫妻或家庭更多的是一個生產單位:除自我照料之外,經濟活動和家庭生產占據了大部分時間。我國夫妻共處時間較少,娛樂休閑以看電視和休息為主,夫妻之間的互動性比較差。夫妻單獨相處時得到的快樂低于夫妻二人與他人共處時得到的快樂。研究印證了“老來伴”的說法,即中國夫妻只有老了以后才有大量的時間互相陪伴。在一定程度上,我國婚姻關系的現(xiàn)狀是經濟功能甚于精神伴侶。
2018年12月10日,《時間都去哪兒了?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研究報告》發(fā)布會在北京召開。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、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、內蒙古大學中國時間利用調查與研究中心共同主辦。
報告基于2017年中國時間利用調查(CTUS)數據,對中國大陸地區(qū)除新疆、西藏外的29個省份收集到的12,471個家庭(30,591名不小于3歲的家庭成員)的時間利用信息,進行系統(tǒng)分析。數據在全國、全國城鎮(zhèn)、全國農村具有良好代表性。
1.我國居民勞動時間減少,休閑社交時間增加,生活品質提升
《報告》對比了2008年和2017年我國居民一天的有酬勞動、無酬勞動、教育培訓、休閑社交和自我照料時間,發(fā)現(xiàn)其每天勞動時間(包括有酬和無酬)減少0.47小時;休閑社交和自我照料時間總共增加0.26小時,充分反映了我國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。
2018上半年全國城鎮(zhèn)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為19770元/人,消費性支出為12745元/人;2017年全國城鎮(zhèn)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為36396.19元/人,消費性支出為24444.95元/人。
2018上半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現(xiàn)金收入為7142元/人,現(xiàn)金支出為5806元/人;2017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現(xiàn)金收入為13432.43元/人,現(xiàn)金支出為10954.53元/人。
進一步,《報告》將有酬勞動細分為工作、家庭生產(如務農)兩類,發(fā)現(xiàn)隨著城鎮(zhèn)化的進一步深入,我國居民有酬勞動時間分配有了結構上相應的調整。其每天的“工作”時間增加了1.08小時,而“家庭生產經營”時間則減少了1.00小時。
2 .四成工資勞動者有超時工作現(xiàn)象,有酬勞動時長居于世界前列
《報告》尤其談到,2017年我國工資勞動者超時工作(凈工作時間大于8小時)相當普遍,超時工作率高達42.2%。其中,非正規(guī)部門、低收入者、低學歷者、制造業(yè)從業(yè)者、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的超時工作尤為嚴重。與14個主要國家相比, 2017年我國有酬勞動時長排名第一,比排名最后的意大利高出125%。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居民就業(yè)比較充分,同時也表明我們居民的勞動強度高、生活壓力大。
3.女性從“雙重負擔”轉向“回歸家庭”
《報告》顯示,2017年我國女性和男性的無酬勞動時長比例接近3:1。雖然勞動分工的性別差異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縮小,但總體上,與男性相比,女性一天的時間分配仍呈現(xiàn)“有酬勞動時間短、無酬勞動時間長”“總勞動時間長、休閑社交時間短”的特點。
此外,從2008到2017年,我國女性、男性的總勞動時間比由1.10下降到1.05,其中有酬勞動時間比由0.73下降到0.69,無酬勞動時間比由2.60上升到3.15。女性有了從照顧家庭、賺錢養(yǎng)家的“雙重負擔”向家庭回歸的趨勢。
4 .學前和高中階段,農村、低收入、低學歷家庭的孩子學習時間更短
在義務教育階段,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凈入學率和學習時間差異不大。但在學前和高中階段,農村、低收入、低學歷家庭的孩子凈入學率更低、學習時間更短。由此《報告》指出,義務教育向前、向后的延伸,應重點扶助弱勢家庭孩子的教育,這將更有助于提升教育公平,提高代際流動性。
5.兒童照料的“教育梯度”和“收入梯度”推動貧困的代際傳遞。家庭對兒童人力資本投入的差異是代際傳遞的重要渠道。2017年,母親學歷越高,其未成年子女被照料的時間越長,而且兒童照料的構成和提供者越優(yōu)化。與母親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相比,母親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的兒童照料時間高出1倍,但教育照料時間高出3.3倍,父親提供的兒童照料時間高出2.1倍。不同收入的家庭、城鄉(xiāng)家庭的兒童照料也有類似的情形。貧困家庭兒童尤其是男孩,學習時間明顯更短,貧困家庭面臨較大陷入“貧困陷阱”的風險。
6.中小學生睡眠不足 率高達 49.1% ,應適當減負
數據顯示,中小學生(尤其是小學生)嚴重睡眠不足。如果不包含午睡時間,其睡眠不足率高達49.1%。即使包含午睡,其睡眠不足率依然高達26.4%。學習成績不是最好、寫作業(yè)時間長的學生,最容易出現(xiàn)睡眠不足。對中小學生適當“減負”,確保他們擁有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。
7. 大學生學習時間大幅下降,可適當提高學業(yè)要求,提升學生質量
與高中生相比,大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減少了3.60小時,降幅高達37%。從學習釋放出來的時間,一部分被用來睡覺,更大部分被用于休閑娛樂,尤其是打游戲、體育鍛煉和課外閱讀。因此針對大學生,提高其學業(yè)要求,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,適當“增負”,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培養(yǎng)質量。
8. 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,積極休閑時間成倍增加
2017年,我國不同人群的娛樂休閑時間差異不大,但娛樂休閑方式存在顯著差異。城鎮(zhèn)居民的閱讀、健身、業(yè)余愛好等積極休閑時間明顯高于農村居民,而看電視、休息等消極休閑時間低于農村居民。隨著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,看電視時間大幅下降,而閱讀時間成倍增加。
9. 中國式夫妻關系,經濟功能甚于精神伴侶
當前,我國夫妻或家庭更多的是一個生產單位:除自我照料之外,經濟活動和家庭生產占據了大部分時間。我國夫妻共處時間較少,娛樂休閑以看電視和休息為主,夫妻之間的互動性比較差。夫妻單獨相處時得到的快樂低于夫妻二人與他人共處時得到的快樂。研究印證了“老來伴”的說法,即中國夫妻只有老了以后才有大量的時間互相陪伴。在一定程度上,我國婚姻關系的現(xiàn)狀是經濟功能甚于精神伴侶。
10.智能手機的使用存在“數字鴻溝”
2017年,不同人群在手機使用時間和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。城鎮(zhèn)居民以及收入高、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,其手機使用時間更長,使用率也更高。手機的使用擠占了家務和睡眠時間,增加了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時間。
“中國時間利用調查與研究中心”簡介
中國時間利用調查與研究中心于2017年3月在內蒙古大學成立。中心旨在實施“中國時間利用調查(Chinese Time Use Survey, CTUS)”,并基于調查所獲數據,開展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。中心致力于立足國內,借鑒國外,講好中國故事,讓中國人更好地了解自己。
“中國時間利用調查”是一項對中國城鄉(xiāng)居民時間利用的全國性追蹤調查,以知曉人們在何時從事何種類型的人類活動,在哪里從事這些活動,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時與誰在一起。調查以歷史可比、國際可比的方式進行,以獲得對全國、全國城鎮(zhèn)、全國農村有代表性的中國居民時間配置數據。
為提高調查質量和方便合作,中心加入了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牽頭組建的“中國高校數據調查共享平臺”。依托“共享平臺”,第一輪“中國時間利用調查”已于2017年完成。
基于調查所獲數據,中心在全球尋找合作伙伴,共同開展中國時間利用方面的學術研究。時間利用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,中心聯(lián)合了一批經濟學、管理學、社會學、教育學等方面的一流學者。預計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發(fā)表一批高水平學術論文和專著,以提升內蒙古大學的學術影響力。
在2017年調查結束后,中心向全社會發(fā)布《時間都去哪兒了?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研究報告》以及一系列專題報告,以讓中國人了解我國居民時間利用方面的基本事實。對于有重大政策含義方面的問題,中心將開展專門研究,并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研究報告,以協(xié)助政府科學決策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