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主產區(qū)產量分化,山西異軍突起
礦難影響日趨弱化,供給增速有所加快。受年初陜西榆林、內蒙銀漫等礦難頻發(fā)影響,上半年各主產地尤其陜西地區(qū)煤礦安監(jiān)力度驟然加劇,導致煤礦生產受限,產量釋放速度整體放緩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各礦陸續(xù)整改完畢后恢復正常生產,礦難影響逐步消退,外加先進產能的不斷投產,原煤生產速度加快。
2019年6月份,原煤產量3.3億噸,同比增長10.4%,增速比上月加快6.9個百分點;日均產量1111萬噸,比上月增加103萬噸。上半年,原煤產量17.6億噸,同比增長2.6%,比一季度加快2.2個百分點。
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原煤產量增速月度走勢圖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9年5月1~5月,全國累計生產原煤14.2億噸,同比增長0.9%,增速較去年同比收窄3.1個百分點。
2019年1~5月累計原煤產量同比增長0.9%(萬噸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山西產量同比大增,異于往常。2019年1~5月累計原煤產量超過5000萬噸以上的省份有4個(晉陜蒙新),合計生產原煤10.7億噸,占全國產量的75.4%。由于各地安監(jiān)形勢略有差異,上述省份中原煤產量增減互現。作為礦難事發(fā)地的陜西地區(qū)原煤產量增速同比大幅轉負,而山西一改常態(tài),產量釋放速度較前幾年明顯加快,為保證全國煤炭的穩(wěn)定供應功不可沒。
各省市原煤產量(萬噸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9年1~5月“晉陜蒙”累計產量增速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019年1~5月“晉陜蒙”各月產量增速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二、未來兩年產能大幅擴張尚未到來
2019-2020年產量釋放相對平穩(wěn),拐點或現2021年。目前,市場上關于未來煤炭產能投放的進度眾說紛紜,多數認為我國煤炭產量已步入加速釋放階段,實際情況到底如此?為理清未來煤炭供給端產能的投放速度,我們在對目前所有在建礦井的建設情況逐一進行核實、分析后,認為2019-2020年產量釋放力度相對有限,產量的大規(guī)模釋放或集中在2021年前后(詳細分析參考我們早前發(fā)布的《關于煤炭供給格局的“3問3答”》)。
我國煤炭產量釋放進度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1、表內(能源局口徑內):在建產能雖多但邊際貢獻有限
1)資源整合、改擴建和技術改造類礦井雖體量巨大,但產量釋放力度有限
對比18年6月和12月能源局公布的在建礦井(不含新建)產能數據可發(fā)現,在這半年期間,在建礦井產能減少5959萬噸,降幅13%。為弄清該部分產能去向,我們對產能變化比較大的山西、陜西、云南等地這半年間數據進行對比分析,發(fā)現其中去產能占到半數以上,能實際貢獻增量的產能占比約40%(在建產能進入聯合試運轉)。結合此前對上半年在建產能變化和產能利用率的判斷,我們認為在建礦井(不含新建)部分2018年共釋放產量約3500~4000萬噸,且受資源稟賦的制約,后續(xù)產能釋放進度或有所放緩,樂觀預計2019~2020年分別釋放產量3000萬噸、2500萬噸。
在建礦井(不含新建)產能變化情況(萬噸/年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)新建產能以大型礦井為主,具備產量釋放能力
為了解新建礦井(包含聯合試運轉)未來產能投放進度,我們對其中產能規(guī)模≥90萬噸/年的礦井建設進度、生產情況逐一核實,發(fā)現其中近一半的產能早已投產,僅因手續(xù)不全等問題一直處于在建狀況,未來對供給端無邊際影響。在尚未投產的約2.3億噸產能中,我們預計2019年釋放產量約7650萬噸,2020年釋放產量約6135萬噸。
表內新建礦井產能投放進度(萬噸/年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、表外(能源局口徑外):產量大規(guī)模釋放需至2021年
2019-2020年產量釋放速度相對有限。自2016年底重啟核準煤礦項目以來,我們對國家發(fā)改委、能源局核準的煤礦進行統(tǒng)計,截至2019年6月底,相關部門共核準煤礦72座,產能合計3.85億噸/年。經與能源局公布的2018年12月底煤礦產能數據進行對比分析,發(fā)現其中大部分煤礦已并入能源局口徑,僅剩大海則、郭家灘、巴拉素等31座礦井,合計產能1.53億噸/年暫未納入能源局口徑。我們對尚未回歸表內的31座礦井建設進度、生產情況逐一核實,由于上述煤礦多數于2018年下半年年后批復,故2019-2020年產能釋放速度相對有限,預計2019年貢獻增量約1160萬噸,2020年貢獻增量約3190萬噸,大規(guī)模釋放需至2021年后。
表外新建礦井產能投放進度(萬噸/年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3、去產能:19年收官之年
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,去產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,提前兩年完成“十三五”去產能目標任務。近日,國家發(fā)改委、工信部和能源局聯合發(fā)布了《2019年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》(以下簡稱《要點》),《要點》中明確提出19年去產能的具體標準。通過系統(tǒng)性分析我國目前的產能結構并結合《要點》的要求,我們預計2019年去產能過程中涉及在產產能約3600萬噸/年,由于其中部分礦井目前已處于停產或減產狀況,以50%的產能利用率計算,將導致產量減少約1800萬噸,而2020年~2021年按目前去產能政策推算對其產量無實質性影響。
1)保守預計19年受去產能影響將減少產量約1800萬噸
發(fā)改委于19年5月發(fā)布《2019年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》(以下簡稱《要點》),《要點》中明確提出2019年基本退出以下煤礦:晉陜蒙寧等4個地區(qū)30萬噸/年以下煤礦;冀遼吉黑蘇皖魯豫甘青新等11個地區(qū)15萬噸/以下煤礦;其他地區(qū)9萬噸/年及以下的煤礦;長期停產停建的30萬噸/年以下“僵尸企業(yè)”煤礦;30萬噸/年以下沖擊地壓、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嚴重煤礦。我們對符合前三條標準的煤礦產能進行梳理,約3600萬噸/年的在產產能將于2019年底前退出,考慮到部分煤礦早已處于減產或停產狀態(tài),產能利用率僅約50%,因此,我們預計2019年去產能部分將減少產量約1800萬噸。
2019年符合退出標準煤礦產能(萬噸/年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2)2020年~2021年去產能壓力明顯減輕
30萬噸/年以下的落后產能是未來去產能的主攻方面。去產能政策實施以來,我國一直堅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,通過“去小上大”不斷優(yōu)化資源配置,擴大優(yōu)質增量供給。2015年至今,我國煤炭供給體系中<30萬噸/年的在產礦井產能規(guī)模不斷壓縮,由5.7億噸減少至1.4億噸,降幅高達76%。
產能<30萬噸/年的落后產能不斷去化(萬噸/年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在4月底發(fā)改委印發(fā)的《關于加強煤礦沖擊地壓源頭治理的通知》中提出未來通過嚴格執(zhí)法關閉一批、實施產能置換退出一批、改造升級提升一批,進一步壓減30萬噸/年以下煤礦數量,力爭到2021年底,全國30萬噸/年以下煤礦數量減少至800處以內。
2018年12月底我國煤礦(<30萬噸/年)產能結構(萬噸/年)
數據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截至2018年12月底,我國煤礦中產能<30萬噸/年(在產+在建)的數量合計2033處,涉及產能1.7億噸。若考慮到2019年產能≤9萬噸/年的煤礦基本退出,則意味著2020年~2021年僅需退出不到50處煤礦,且我們預計以在建產能退出為主,對在產產能影響較小。
相關報告:智研咨詢發(fā)布的《2019-2025年中國煤炭行業(yè)市場潛力分析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》


中國煤炭產業(yè)全景調研及未來發(fā)展趨勢研判報告(2026版)
《中國煤炭產業(yè)全景調研及未來發(fā)展趨勢研判報告(2025版)》共九章,包含2026-2032年煤炭行業(yè)發(fā)展前景預測分析,2026-2032年中國煤炭行業(yè)投資分析,2026-2032年中國煤炭行業(yè)發(fā)展策略及投資建議分析等內容。



